杭州日報報道 德國回來的小邱,剛開始幾天特別牴觸開車出門,印象中一個上午只夠跑一個地方,路況估計夠嗆。結果沒想到,多慮了,他感觸不斷:“杭州的路比以前暢通了,甚至都能一路綠燈過幾個路口。”
時間回到2016年,小邱在城北一家廣告公司上班,房子租在市中心,看着不遠的通勤距離,每天上下班要耗去近一個小時的時間。
那年,杭州的城市交通延誤指數2.01,擁堵排名全國第二。這是什麼概念?從A地到B地,延誤時間是不堵車情況下的兩倍。
但是,近兩年這個數據發生了可喜的變化:從2.01降到了1.65,從全國擁堵第二降到第二十九。
這還是在全市“兩網”建設,亞運場館建設,道路翻新,全市道路可通行面積下降14%的“大施工”背景之下。
離開家鄉4年,小邱直觀的出行體驗背後,是強大的城市大腦出行邏輯。
21條通勤線路+14條替代通道
如果把城市交通系統比作一個人,大路小路就是人體的動脈和毛細血管。擁堵程度,反應着城市交通生命體徵的好與壞。要讓生命體暢通運作,“信號”很重要:這個信號是基於大數據的紅綠燈、導視牌、手機地圖。
今年,杭州主城區浙A牌照的機動車有130萬輛,日均高峯時段機動車在途量達34萬輛。在日益增長的機動車保有量和在途量面前,城市大腦是怎麼有效降低城市的擁堵指數的?
01
理清主動脈
根據車輛從居住地(O點)到工作地(D點)的出行大數據,杭州交警規劃出了主城區範圍內21條流量最大的主要通勤線路,這好比理清了主動脈。
02
梳理毛細血管
在這21條通勤線路之外,還有基於出行習慣的14條替代通道,這好比遍佈生命體的“毛細血管”,能為大流量道路分流。
▲替代通道推薦。依據車主的通勤習慣,杭州交警在21條通勤線路之外還找14條替代通道出並推送給車主。這類“毛細血管”的疏通上更顯繡花針般精細的工夫:
■增設可變車道;
■替代通道上設立了時段性泊位,高峯時段取消泊位,保障分流車輛通行;
■替代通道的路段、路口裝有導視牌,提供指路信息,還可顯示周圍停車場位置及實時車位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