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過了冬至就是年”,又到了張羅年貨,準備年夜飯的時候啦!家裏屋外醬雞醬鴨掛起來了嗎?冬醃菜的大缸搬出來了嗎?年夜飯菜單想好了嗎?
傳承人馮愛軍講述沙地“十碗頭”這一傳統飲食文化背後的故事。
以前,蕭山沙地人家舉辦酒席,每桌菜餚的碗數必須達到十碗,稱作“十碗頭”。“十碗頭”指九菜一湯,即白鯗扣雞、炒時件、炒肉皮、冬菜粉皮、肉絲炒芹菜、醋溜魚、湯三鮮、前“東坡”、後“東坡”(有時會被糖醋排骨代替)以及榨菜肉絲蛋花湯。這是東片沙地特有婚嫁筵席民俗文化,形成於明清時期,並延續至今。
沙地“十碗頭”烹飪製作技藝還成功入選了蕭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。
不過隨着生活的改善,老底子的“十碗頭”是酒席上的參考菜單,如今沙地人的酒席上天上飛的,水中爬的,海里遊的……不弄個桌上盤子層疊,東家是不甘罷休的。
現在,不少人吃到這些“舊菜”,就會想到老底子的生活,雖然那時生活苦,可是吃到這些菜,就能感受到當初吃到這些菜時的幸福感,也對現在的生活更加滿足!
本週日(12月27日)新灣街道即將開展圍墾文化傳承和特色文化(非遺)推廣活動,他們發出了徵集令:一起來做沙地十碗頭吧!這天上午8:30-11:30,在新灣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,將舉辦一場沙地十碗頭文化體驗活動。
▼延伸閲讀▼